文: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振興券辯論(上):相比馬政府的消費券,振興券是逼迫消費的絕妙好技 問:振興券的乘數效果不如消費券,兩個都不到一。
以在自然狀況下不會得退化性關節炎的大鼠作實驗,來宣稱保健食品的功效,能算是給人吃的健康食品的實質科學證據嗎?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以女性居多,且好發於更年期後(註5),10周齡雄性大鼠,以該物種生命週期而言仍是青年,能準確模擬更年期婦女嗎?四隻腳走路的大鼠,是否能模擬兩隻腳走路的人類的關節病變? 儘管動物實驗已經進行了幾十年,所有在動物實驗階段能成功逆轉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,在進行到臨床人體試驗階段時卻全軍覆沒。手術的方法,包括前十字韌帶切除、內側半月板切除、內側半月板不穩定化或三種術式的組合。
在退化性關節炎的研究主題下,動物實驗有其殘忍之處且徒增不必要的痛苦,而人體食用研究則相當安全。圖片來源:食藥署官網 健康食品申請許可作業流程圖(來源:食藥署官網) 新草案?目前尚無針對退化性關節炎之有效藥物 今(2020)年五月,衛福部食藥署大動作預告增訂新的健康食品品項,公佈了「健康食品之關節保健功效評估方法」草案(註1)。今天,我們來談談與保健宣稱有關的「功效性試驗」。若有達到顯著差異,即可宣稱功效,並得到認證標章。但問題來了,大鼠在自然狀況下,並不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(註3)。
實驗單位在大鼠身上製造出單膝退化性關節炎後,餵他們吃受試食品,進行雙足平衡測試,來了解有無改善雙足負重功能。其中提到,這個草案主要是針對「退化性關節炎」這個很普遍的疾病。並非他們刻意選擇哀傷,也未必就是憂鬱症導致,論及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很難辨別因與果
這聽起來像是個嚴峻的挑戰,也的確不容易,但如果你想重整自己的腦袋,用其他方式面對刺激,避免過度使用你焦慮的心智的話,這正是你必須做的。這是自我最老掉牙的把戲。為此,你必須先發展存心留意的技巧,接著運用抉擇片刻(choice-point)向前進,也就是在刺激(想法)與反應(你如何回應這個想法)之間的那一刻。受過訓練的心智有兩個特質,就是有能力決定哪些想法是需要注意的,並且清楚區別真實和誘餌。
影響你的是恐懼與抗拒的力量,以及讓你的反應別具意義的故事情節,導致你繃緊神經,巧妙地躲避她。想法跟行動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。
或是當你的妻子過來和你擁抱親吻時,你卻覺得尷尬。也許更精確地說,是我們從來沒有學著培養自己明辨的能力,讓我們能夠判斷哪些想法是真實的,又有哪些只是妄想。假如我愛錯人了? 假如我不愛自己的小孩? 假如我是異性戀呢? 假如我是同性戀呢? 如果我住在錯的城市怎麼辦? 假如有更適合我的房子呢? 如果我選錯工作、入錯行怎麼辦? 要是我錯過命中注定該做的事怎麼辦? 我小時候是不是被猥褻過,可是我不記得? 如果我朋友不夠多呢? 如果我傷害了誰呢? 要是有恐怖攻擊的話怎麼辦? 假如世界末日到了? 墜機怎麼辦? 如果我的小孩受到某種傷害呢(被綁架、虐待或殺害)? 假如我有性病? 假如我得了絕症? 如果我不可能懷孕呢? 如果我的胎兒有問題的話怎麼辦? 要是我在公眾場合出糗的話? 假如我終將流落街頭、孤獨一人呢? 如果我沒錢了要怎麼辦? 假如我在睡夢中死去呢? 對兒童來說,最普遍的侵入性思維是:要是爸媽死掉怎麼辦?而對青少年來說,最常見的問題是:我會不會是同性戀? 不要讓自我的說詞說服你:「就因為你的想法不是以『假如』兩個字開頭的,而是以陳述或事實的方式呈現,所以它們不是侵入性思維,而是真正的想法。這就是為何在內心培養堅強及充滿智慧的存在(內在家長或自身的慧心)是非常重要的,它能夠根據清晰的智慧及價值做決定,而不是快速略過想法和感覺。
對未曾受過訓練的心智來說,要分辨這些想法和真實可能很困難,這通常是焦慮的起點,如果你相信這些想法是真的,就會上鉤並陷入其無限循環之中。」 如同我先前提到的,侵入性思維有個很明顯的特質,就是它看起來幾可亂真。它說服你自己是真的,因而造成內在的磨難。有黑暗的想法,並不表示你是壞人。
要把焦慮的心智送進偏執且自我厭惡的過度虐待中,最快的方法就是肯定那個侵入性想法絕對是真的。在你的心智與身體中,想法和感覺像荷爾蒙一樣波動,若你缺乏自己內在的力量,終將不斷遭受它們的打擊。
接下來你會碰上的,就是在焦慮的慌亂中作繭自縛,陷入你信以為真的那個想法魔力中。」自我有其抗拒成長的策略,任何可能削弱此策略的意見,它都想要摧毀。
但其運作方式與它們相似,侵入性思維被用來麻痺情緒上的痛苦,不讓你完整活在生命的當下。」就是在那短暫卻具決定性的瞬間,你才能夠問:「我想要緊抓住這個想法嗎?」若你能將人生放慢到每個細微的時刻,如果能像電影一樣改變時間,把它變成慢動作,並將關鍵的一刻拉長延伸,在那個瞬間,你的心智像猛然脫軌狂奔的火車頭,倘若你能取而代之地將它引導回清晰思考的平穩軌道,一切將會非常不同。一旦常態化之後,關鍵就在於如何運用抉擇的片刻,否則你將成為自己想法的受害者。倘若你靠著想法和感覺的羅盤為自己的人生掌舵,你必定活在滔天巨浪中,就像讓三歲小孩打理家中的一切一樣。我還沒遇過哪個被焦慮折磨的人,在他們生命中的任何時刻(通常從童年或青少年時代開始),從來都沒有因為侵入性思維而困擾。我們一整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想法進入腦袋,但侵入性思維和其他大部分的想法不同,它會把自己的尖爪嵌入意識中,不肯放手。
從未受訓練的心智,轉變為讓心智受足夠的訓練,是從焦慮療癒的關鍵之一。讓我們看看我最常遇見的侵入性思維,但請相信我,即使你個人的想法沒有在這裡列出,這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侵入性思維會讓我驚訝。
羞愧和好奇心是互斥的,當你意識到你所有的想法都很正常、很普通,並藉此擺脫羞恥,就能更有效地處理它們,也對它們更加好奇。侵入性思維通常指向完美,它在你的耳邊低語一段故事,言下之意就是這樣的信念:「如果你能獲得完美的伴侶、工作、房子或小孩,就能從身為人類的痛苦解脫。
維克多.法蘭克(Viktor Frankl)說過一段頗受頌揚的話:「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,在那空間裡的,就是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的能力。它不是物質成癮,例如藥物、酒精、咖啡因或食物。
潛藏在我們的回應中的,是我們的成長與自由。在缺乏常態化的情況下,我們的羞愧落地生根並發芽,我們已經知道從羞愧到焦慮僅僅一步之遙。舉例而言,我們的文化強調「只要有一點懷疑就別去做」這句話,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「我是不是跟錯的人在一起?」或是「我是不是入錯行了?」的侵入性思維中時,就認為這一定是真的。也不是行為成癮,像看成人片、打電動、被螢幕吸住或購物。
下面是關於侵入性思維的其他事實: 被侵入性思維折磨,是一種心理上的成癮。再者,也許這破壞力更大:因為我們的文化傾向隱藏個人想法與情緒,表面呈現的是一張張快樂的臉孔,所以我們無從知道每個人偶爾都會有黑暗的想法。
有其他選擇嗎?當你面臨抉擇片刻時,也就是面對想法或感覺,決定相信或對其採取行動之間的那個停頓,就能找回你的力量。在這沿途上的某處,我們學會屈服於某些出現在意識中的想法或感覺。
你腦中閃過一個念頭,例如「我待的城市不適合我」或「我得了癌症」,而你卻立刻把它理解為真實。文:雪瑞兒・保羅(Sheryl Paul) 就像焦慮會藉由身體展現一樣,它在心智上,會以想法與執念的形式顯現。
每個人都有黑暗、神祕、不尋常、愚蠢和瘋狂的想法,但很少有人會說到有黑暗的想法,並不表示你是壞人。這是自我最老掉牙的把戲。在缺乏常態化的情況下,我們的羞愧落地生根並發芽,我們已經知道從羞愧到焦慮僅僅一步之遙。
再者,也許這破壞力更大:因為我們的文化傾向隱藏個人想法與情緒,表面呈現的是一張張快樂的臉孔,所以我們無從知道每個人偶爾都會有黑暗的想法。你腦中閃過一個念頭,例如「我待的城市不適合我」或「我得了癌症」,而你卻立刻把它理解為真實。
這聽起來像是個嚴峻的挑戰,也的確不容易,但如果你想重整自己的腦袋,用其他方式面對刺激,避免過度使用你焦慮的心智的話,這正是你必須做的。」就是在那短暫卻具決定性的瞬間,你才能夠問:「我想要緊抓住這個想法嗎?」若你能將人生放慢到每個細微的時刻,如果能像電影一樣改變時間,把它變成慢動作,並將關鍵的一刻拉長延伸,在那個瞬間,你的心智像猛然脫軌狂奔的火車頭,倘若你能取而代之地將它引導回清晰思考的平穩軌道,一切將會非常不同。
我們一整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想法進入腦袋,但侵入性思維和其他大部分的想法不同,它會把自己的尖爪嵌入意識中,不肯放手。接下來你會碰上的,就是在焦慮的慌亂中作繭自縛,陷入你信以為真的那個想法魔力中。